今年清明流行这样祭祖……
清明将至,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各地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尽可能降低祭扫人流密度,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云祭扫等便民、智能服务成了解决线下祭扫承载矛盾的替代方式,各地积极创新祭扫方式,保障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人民数据研究院聚焦“云祭扫”这一新型祭扫方式,结合大数据分析发现,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鲜有参与线下祭扫,他们对网络祭祀有很高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更易于接受用新技术来缅怀故人。风俗从生活中来,习俗因时而变。推广网络祭祀,有利于带动年轻人参与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古老传统融入时代元素后更好地延续。
图:云祭扫词云图
在微信和百度搜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祭扫”一词随着清明节临近呈暴涨的趋势。大量的搜索行为体现了人们的祭奠热情与愿望。分析搜索群体的样本可以发现: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华东、华南东南沿海地区云祭扫搜索指数最高,广东居首,其次为江苏和上海。从年龄分布上,“80后”群体对云祭扫的关注程度高于“70”后和“90”后,分别占比40%、27%、23%,“00”后群体占比较少为10%。从性别上来讲,情感丰沛的女性让位于“实践派”男性,这些男性更关注云祭扫的具体执行情况。从兴趣爱好上来看,关注云祭扫的人群平时喜欢餐饮美食和旅游出行,偏向拥有细腻的情感。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与往年有较大不同的是,2021年清明节,“文明低碳祭”成为高频词,各地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云祭扫等便民、智能服务,“无烟陵园”“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活动不断升温。网络空间祭品也与时俱进,除了一些常规的蜡烛、鲜花、水果,还有非常多其他的类目,比如:苹果电脑、布加迪、法拉利、苹果电脑、游艇、飞机、女佣人、男佣人等常用于虚拟的祭奠空间。
一定程度来讲,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鲜有参与线下祭扫,受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祭祀有很高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更易于接受用新技术来缅怀故人。推广网络祭祀,有利于带动年轻人参与和传承“行清”文化,让古老传统融入时代元素后更好地延续。
“云祭扫”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6年,民政部就在《清明节期间开展文明祭祀活动》中明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倡导和推广网上祭扫、集体“追思会”或家庭“追思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祭祀活动。随后,网上祭奠的方式随着祭英烈和海外华人华侨跨时空的祭奠需求流传开来。
新冠疫情爆发的特殊形势下,在网络空间点一支蜡烛、送一束鲜花,逐渐被广泛接受。依托网络虚拟空间,在“云”上祭扫故人或成为一种新常态。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数据显示,前往墓园现场祭扫人数和墓园每年服务人数呈现双下降趋势。从2016年至2019年,单位墓园祭扫人数从3.62万人次,下降了18.5%,到每墓园2.95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现场祭扫人数更是急剧减少,相较2019年的2.95万人次下降90%多。
随着云祭扫被广泛接受,相关产业也逐步发展。人民启信平台的工商数据显示,与“云祭扫”“远程祭奠”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有几百家,其中25家申请了“云祭扫”相关著作权或软件专利,可开展相关服务。这些企业大部分聚集在华东地区,这表明相关产业发展与市场普及情况形成良好互动,被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
图: 工商登记数据中具有“云祭扫”相关软件专利、作品著作权的企业
以及所在省份信息(数据来源:人民启信)
表:各地云祭扫创新指数
近日,多地出台文件称严打冥币销售,部分地区“让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消息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表示,难以接受禁止线下祭扫,甚至谑称“不做网络孝子”。也有人认为,新型祭扫方式体现的是绿色和文明的祭扫理念,避免燃烧纸钱、祭品带来污染的同时,也免去祭奠者由于攀比而承担价格不菲的祭祀费用,以回归简朴的方式,真挚地表达追思之情。透过这一争议,我们看到的是舆论对新旧祭奠方式的探讨。有呼吁认为,低碳祭扫、新型祭扫方式值得鼓励,但移风易俗不能搞“一刀切”。近年来,上海、南京、宁波、鹤山等多地创新云祭扫方式,传播新时代清明节的正确打开方式值得肯定。
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达千吨以上,而每生产一吨纸要消耗17棵树。这些纸张烧起来也是烟熏火燎、纸灰乱飞,对大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乡村振兴,提倡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更应提倡绿色环保的低碳祭扫。风俗从生活中来,习俗因时而变。“云祭扫”这种祭祀的新常态,不见得是对斯人已逝的不尊重,更多的是特殊情景背景下的改变。这种改变内部依然保留了清明祭奠中的核心要素,即“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传承责任”。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丽,指数研究员王简
编辑:薛姣
责编:梅亚川